2020年11月22日

昭陵城外铁碑高

张东吾

11月18日,大祥区仙人井老旧小区改造施工人员挖出了刻有《李官歌》的宝庆府古城墙城砖。《李官歌》是清末临湘进士吴獬在《湘报》上发表的诗作,歌颂的是在邵阳历史上最有名的清官李尚卿。

李尚卿(1833-1905),字子仁,人称“李蛮牛”,山东登州海阳(今山东威海乳山)人,清末曾在宝庆府境内的城步、邵阳、新宁三地任知县,以“清”“慎”“勤”著名于世。时人王兆赓评价说“蒙年八十余,所见所知之邑侯未有如李公之清、慎、勤三者兼到者”。邵阳民谚更有“水打状元洲,清官不久留。要想清官到,除非李蛮牛”之语。可见李蛮牛的清廉名声在当时是官之共识、士之共识、民之共识。

其实,李蛮牛的纪念物并不是第一次被发现。1947年4月,负责修葺邵阳县政府县署的工人从土中挖出一块石碑,正准备抬着去铺路,恰巧县长徐君虎经过工地,查看后发现竟是历史上有名的李蛮牛“德政碑”。

“德政碑”碑身正面中书“邑侯李公子仁德政碑”,右书“德歌乔木”,左书“政颂甘棠”,后书“光绪十四年(1888)阖邑人民立”。“德歌乔木、政颂甘棠”这一联语,赞扬李蛮牛像“甘棠布政”的召伯一样,是一方贤守。碑的另一面镌碑文,笔力遒劲,镌刻甚深。

碑文出自当时宝庆最有文名的邹少枚之手,褒扬了“李公尚卿”李蛮牛的六大不朽政绩。其实,李蛮牛虽然以为官“清、慎、勤”出名,但他的诗文亦颇为佳妙。他应对钦差的诗歌“麦饭葱汤君莫嫌,瓦钵粗碗亦堪怜。请君抬头四处望,多少人家未生烟”是不朽的廉政名篇。他为新邵县寺门前龙蟠岩的题联“不暑不寒,一年中常是二八月天气;非巢非居,半山腰频吞千万里霞光”亦很有韵味。

邵阳人立下李蛮牛“德政碑”后,或许觉得石碑还不足以表达对他的敬意,又为这位清官立下铁碑——“去思碑”。经邵阳已故文史专家涂玉书考证,李蛮牛“去思碑”立于光绪十五年(1889),也就是“德政碑”立下的次年,地点不在县衙前,而是位于城外的迎春亭,碑与亭交相辉映。碑文如下:

“邑侯李公,治邵阳有善政,邵人爱之弗能忘也。为作歌,而冶铁铸以碑之。投牒易,见官难,侯日堂皇坐兮废寝而忘餐,昨事今已判,牒书墨未干。官一随侍百,官贪随侍纵。喉侯约之,不为众用。化鹰为鸠兮,化鸱为凤,以翼我民兮,毋我民愚弄。官放衙,爪牙纷攫拿;官履乡,鸡犬都惊惶。侯兮侯兮,饥不需民一匙,饮不取民一卮。侯之心兮,日白天青。侯之恩兮,岳重渊深。侯之来兮,云何暮;侯之去兮,幸匆遽。桐邑千秋兮,以是永誉。吁嗟乎!石有时而泐兮,亭有时而仆,后考贤宰视此铸。”

“去思碑”碑文较“德政碑”为短,同样成功地刻画了李蛮牛“清慎勤”的形象,道出了邵阳民众对李蛮牛的深深爱戴和留恋。民国初年,邑人杨赓漠曾留下追忆之作:“昭陵城外铁碑高,南山白石殊坚牢。二十年前李令去,父老攀辕留不住。”

李蛮牛“德政碑”矗立十年后,临湘进士吴獬在《湘报》上发表的《李官歌》,同样极力褒扬了李蛮牛的清廉事迹。《李官歌》风行全省,邵阳人更是将它刻在了宝庆府古城墙上。后来这段城墙遭受毁坏,城砖辗转到了仙人井。

李蛮牛离任后,人们自发地一而再地为他刻石碑、铁碑、墙碑。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员,李蛮牛能够这样深得民心是极为了不起的。

石会泐、铁会锈、墙会倒,真正的丰碑,不是石碑,不是铁碑,不是墙碑,而是口碑。一百多年过去,纪念李蛮牛的“德政碑”“去思碑”早已毁损难存,刻有“李官歌”的城砖亦长埋地底,直到这次重见天日,但李蛮牛的好口碑却口耳相传,至今不衰。

值得一提的,当年发现李蛮牛“德政碑”的徐君虎,也是一个有名的清廉官员,曾经顶着巨大的压力查处了轰动全国的“永和金号案”。徐君虎离任时,邵阳人为他写下了大量的歌颂、挽留诗文。前有李蛮牛,后有徐君虎,两位清官成就了邵阳史上的一段廉政佳话。

(张东吾,新邵人,邵阳市作协会员)

--> 2020-11-22 张东吾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2366.html 1 昭陵城外铁碑高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