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4日

人的主体性的彰显

——观易江波摄影作品珍藏集《眷恋》有感

图为:捕

图为:喜事

图为:和奶奶割猪菜

图为:古寨岁月

图为:易江波摄影作品珍藏集《眷恋》封面

终于见到易江波先生的摄影作品珍藏集《眷恋》了!

从邵阳学院组织部部长任上退休后,易先生就告诉我,他要把这些年来拍摄的照片整理出一本集子,算是对自己业余爱好的一个总结。这本作品集今年四月份在湖南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正值新冠疫情肆虐。我说快递给我即可,但他却等到疫情好转,学校开学,才当面交给我。这种当面赠书的仪式感足见他对自己这本集子的珍视。这本集子收录的照片,定格了岁月的瞬间,也展示了他作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对摄影艺术的理解和审美追求。

摄影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作为一门技术,摄影的出现曾让画家有危机感,因为照片可以比绘画更加真实反映对象,尤其是数码相机出现后,像素的提升和图片后期处理技术的多样化让照片的光影变化更为丰富。但作为一门艺术,摄影即使有科学技术加持,仍需遵循美的原则——镜头前后,人的主体性必须得到彰显。从《眷恋》收集的102幅作品来看,易江波十分重视人的主体性的表现。

摄影艺术对人的主体性最直接的表现是人像摄影。人像摄影分为单人摄影和群像摄影。易江波的单人摄影善于抓住人物侧影或背影,使之与人物所处的环境融为一体。《晨之物语》中挑着一担衣服去河边浣洗的少妇、《古寨岁月》中挑着一担茅草的男人、《捕》中撒网打鱼的渔夫、《侗寨晨韵》中挑着打谷机轮和板子的中年妇女、《铁艺》中光着上身抡锤打铁的铁匠等人物皆与周围的环境相得益彰,凸显出特定环境中的人物形象。他还善于正面抓拍人物的神情,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儿子生了》中得知儿子出生喜讯后眉开眼笑的男子、《侗妹出嫁》中大喜之日眉眼含笑接电话的侗妹、《赶集》中接电话时会心一笑的挑担妇女、《西藏老妪》中手持转经轮虔诚念经的老妪、《悠闲老人》中在小船上悠然自得抽水烟的老人,皆是从正面抓拍人物的表情,展现人物内心情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他拍摄的很多单人照中,手机是一个很有意味的道具。因为人物接打电话时露出的不同表情与电话那头的人有关,有限的照片内容便有了引人遐想的空间。

群像摄影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像摄影。在《眷恋》中,易江波表现祖孙二人群像的作品比较多,《和爷爷赶鹅》《祖孙俩》《幸福祖孙》《亲情》《和奶奶割猪菜》《奶奶的宝贝》《学吃饭》《新居门前》《祖孙乐》《窥》等作品都是反映祖孙二人相处时的温馨画面。从人物的服饰上看,不仅有邵阳地区花瑶的祖孙群像,也有侗族、苗族、藏族等少数民族的祖孙群像。其他群像摄影如《喜事》《瑶乡雪韵》《瑶山春》《挑花》《动情的舞蹈》等作品注重反映花瑶日常生活和民俗;《福到苗家》《芦笙欢歌》《穷追猛赶》《晨炊》等作品反映的是苗族的生活习俗;《侗乡泥人节》《侗族大歌表演》等作品反映侗族的传统文化;《马队》《进城》反映藏族同胞的日常生活。这些群像作品反映出易江波的摄影取材比较关注少数民族同胞,聚焦于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民族习俗和留守儿童问题,体现出他用镜头反映少数民族文化、记录时代变迁的责任担当。

环境是人生存活动的空间,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易江波的环境摄影更多的是人文环境摄影。《瑶乡雪韵》系列,以及《苗寨古居》《夕照双清亭》《侗寨晨韵》《年嘉湖的早晨》《家园》《老宅院》等作品将镜头对准吊脚楼、亭台、鼓楼、桥、四合院等建筑。这些人文环境摄影作品并不直接表现人,但建筑本身就是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产物,换言之,这些作品间接表现出人的主体性。而自然环境摄影作品,如《蜓恋残荷》《觅食》《黄昏鸟归林》《沐浴》《晨曦》《高原圣湖——纳木错》《初秋的雅鲁藏布江》等,虽然在镜头前并无人——这一万物灵长或者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存在,但在镜头后,易江波个人的审美情趣,如对中国水墨画韵的追求、对山水田园淡泊自然的神往、对祖国江山如此多娇的赞美等,都通过作品表现出来。

综上所述,易江波的摄影作品里始终是有人的,在他的镜头前后,我们可以看到人的主体性的彰显。

(袁龙,博士,任教于邵阳学院文学院,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 2020-10-14 袁 龙 ——观易江波摄影作品珍藏集《眷恋》有感 1 1 邵阳日报 content_418.html 1 人的主体性的彰显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