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双清
3上一版  下一版4
 
文昌石
与听歌的鸟对视
怀念恩师
家园
翠 微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下一篇4 2020年9月1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樟树垅茶座
文昌石

易祥茸
 

邵水一路蜿蜒缓缓向北而行,当跌下拦河坝后,突然拐一个90度的急弯,向西直奔城东南岳庙而来,幸亏有一块巨石挡住去路,河水才又极不情愿地改道向北咆哮着流入资江。那块为南岳庙挡水的石头高拔险峻,峰尖犹如一支直刺苍穹的毛笔。人们就把这块石头称之为文昌石。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当时的宝庆知府潘清不知是被南岳庙的文气感染,还是经不住有人撺掇,居然力排众议,在南岳庙里办起了当时湖南省为数不多的中学之一——宝庆府中学堂。学校办起来后果然人才辈出,名气大振。以后,这所学校走出了彭述之、匡互生、贺绿汀等人。

我和这块文昌石有缘,那是上世纪60年代的事。

记得那时的宝庆府中学堂已经改名为邵阳市二中。我在二中读高中的时候,文昌石旁边有一块小小的空地,空地旁边有几丛细麻竹。芳草铺地软,风摇竹叶鸣。这里绝对是一个读书的好去处。大凡晨昏节假,只要稍有闲暇,我就会和我的同学们来到这里,虽不敢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也可诵读外语单词,默记数理公式。不知怎的,只要来到这里,学习的效率就特别高。

文昌石旁还有一条石级小道直通邵水。一般情况下,河水清幽,没有半点尘滓。那时城市还没有“自来水”一说,学校的师傅们就是通过这条小道,挑水到食堂里。学校也有澡堂,有热水,但学生洗澡,就要自己用脸盆、或水桶沿着文昌石旁的小道去河里打水到澡堂里去换。时间长了,大家也就习惯了。有人说,学生经常端水从文昌石旁经过,会沾上石头的灵气;也有人说,学生端水正好可以锻炼身体——不管外人怎么说,我们的日子也就一天天这么过下去。

冬天大家只能老老实实端河水到澡堂换热水洗澡。但到了夏天秋天就不同了——极热难耐的时候,能跳进宽敞清幽的水里,洗一洗、游一游,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啊——那时学校刚组织我们看过一部正热映的电影:《女跳水队员》。说的是一个女跳水队员,无论怎么努力训练,就是跳不好一个叫什么“5311”的高难动作。有一天,她正在一个山崖上苦苦琢磨,突然听到下面河里有人喊“救命”的声音——是有人落水了。这个跳水队员没有丝毫迟疑,毅然从山崖跳下,去救那个落水者。落水者得救了,而在跳下山崖的那一瞬间,她也完美地完成了“5311”的跳水动作。在电影的影响下,我们班的几个男同学总幻想将文昌石作为“跳台”。

那是一个夏天的下午,放学后,班里几个水性极好的同学先躲进文昌石后面的竹林里,脱掉本来就不多的衣服,有的只剩一条短裤衩,有的干脆就赤条条的,然后爬上了文昌石尖。再学着女跳水队员的样子,一个个奋力跳下水去。

1964年一个初夏的早晨,我和同学们正从文昌石旁的石级路上用脸盆端水去澡堂换热水洗脸。突然,一个穿着便服的人背着一个类似发报机的东西,从我们旁边闪过,三步两跳冲下石级,再窜进邵水,然后向对岸的六中方向游去。紧接着,后面也跟来一个解放军战士,他身背背包,背包上横架一只卡宾枪,二话没说,也跟着跳进河里,奋力前行,显然是想抓住前面那个背“发报机”的“特务”——原来这里正开展一场武装泅渡“抓特务”的军事演练。许多同学都被眼前惊心动魄的演练吓得晕了。有的手里还端着水在傻傻地发呆,有的则干脆爬到文昌石上看“战局”——那里看得更加清楚。

在河中心,“特务”和战士都在挣扎着。但明显解放军战士的负重更沉一些,游起来更吃力。“特务”终于游到岸边了,他好不容易攀着岸边的一块石头,喘着粗气。但他转头瞟了一眼河面上,发现战士正在下沉。他想转身救人,但那软瘫如泥的身子已经力不从心了。他只是用尽力气喊了句:“救人!”就伏在石头上不动弹了。

这时正站在文昌石上看热闹的一个叫陈伯仲的学生看到了这一幕,似乎也听到了“特务”的呼喊,他来不及多想,三下五除二,脱掉外衣裤,毅然跳进水里,急速游到解放军战士身边。在许多观众的帮助下,战士被抬到岸边,那时已是气息微弱……

不久,邵阳市军分区给邵阳市二中送来了一面锦旗,上书:“二中学生,文武双全。”

(易祥茸,邵阳市二中退休教师)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