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臣典,字祥云,清道光十八年(1838)生于邵阳北路新宁五都田凼里(今新邵县巨口铺镇新民前村),湘军名将。在与太平军的征战中立下赫赫战功,尤其在战天京中,“初叙入城功,李臣典以决策居第一”,赐封一等子爵,卒赠太子少保,谥忠壮。
李臣典自幼失怙,和母亲及弟弟李臣章相依为命。因无钱上学,就割马草、捉泥鳅卖。由于无父亲管教,沾染了许多恶习,打牌赌博偷盗无所不为,且胆子特别大。相传他每次割马草卖给财主时,会将卖掉的马草又偷回来,如此冒险几次才肯罢手,当时巨口铺流传民谣:“李臣典卖马草,人小尽耍狡;现草卖三次,主人不知晓。”
李臣典十多岁的时候,母亲因病去世,家里连买棺材的钱都没有。乡里的亲戚借给他一些银两办丧事,谁知他进了赌场,将钱输得一干二净,不得已找一床篾席将遗体裹起来,胡乱找块荒地掩埋。
李臣典起初隶属于王珍的部下,咸丰六年(1856)随曾国荃征剿江西的太平军,十一月进攻吉安府。两军对垒,太平军叫阵,李臣典突起挺矛挑翻叫阵者,对方大惊失色,不敢出战。曾国荃暗暗称奇,对李留下深刻印象。这段时间,湘军与太平军激战上百次,“每战臣典必先出当阵坚处,国荃尝比之塔齐布”。
李臣典降服过一匹高头烈马,这匹马奔如流星,快如闪电。李凭借这匹神马,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多次营救出陷入困境的曾国荃。
咸丰八年(1858)六月十五日吉安门外之战,曾国荃当中路,身负重伤,张国禄在右路,亦受重伤,关键时刻,李臣典骑马挺矛冲入敌阵,击退对方,解救主帅。咸丰十年(1860)三月,李臣典随曾国荃征剿安庆,五月初六的菱湖之战,太平军炮火密集,曾国荃右腿受伤,从马背上坠落下来。“李臣典……与伍维寿、倪柱以身当前,翼而蔽之”,将曾国荃抢救出来,“其时炮子如雨下,一呼吸间,阵亡弁勇五十余人”。十一年(1861)六月初八,湘军攻击濠城西门太平军的堡垒,曾国荃被炮子伤左臂,颠仆在地,李臣典等人拼死营救,击溃对方。
同治元年(1862)四月末,湘军进攻金陵,五月四日猛攻雨花台,久攻不下。太平军火速增援,众号六十万,连营围曾国荃数重。诸将皆恐,曾对李说:“今日之事甚迫,若独不畏乎?”臣典说:“所以舍诸将从君侯者,固欲出奇决胜,成不世之功也,苟畏,宁肯来乎?”国荃道:“壮士!功名与君共之。”于是共同谋划,李臣典半夜纵火烧太平军营,大破之,援军皆遁。
同治三年(1864)湘军合围天京,经反复搏杀,双方伤亡惨重。六月,李臣典献计,由龙膊子掘地道攻城,并组织实施。十五日夜,太平军半夜劫营,功亏一篑,李臣典坚守洞口,腰受大炮子伤。十六日,湘军通过地道下的火药炸毁了南京太平门的城墙,崩塌二十余丈。李臣典与将士从倒口冲入,入城之后扼守太平间,斩杀对手甚多,创伤加剧。十七日,因伤增病,医治无效。据《李臣典病故请恤折》:“二十日舁回雨花台营次,医者谓伤及腰穴,气脉阻滞,不久恐变喘症,加以冒暑过劳,难期痊可。二十三日,国荃亲往省视,李臣典不肯服药,自云此次万无生理,徒以圣恩未报,言之泪下,并无一语及其家私。即于七月初二巳刻出缺。”
李臣典死讯传来,朝野震惊,曾国荃大恸,具上其事,同治皇帝下旨,由朝廷赐金银财宝给他祭葬。李臣典的坟墓规模很大,有甬道、拜亭、石人、石马等,碑石上刻有双龙戏珠及各式精美图案,碑上镌刻朝廷赐封的“大清太子少保谥忠壮李公讳臣典之墓”,并刻有曾国荃题写的挽联:
立东南半壁之勋名,而天不予年,深厚公亡僚似玉;念患难九载之旧侣,惟公最玮奇,秋来风雨总成悲。
李臣典投身战场,九死一生,功勋卓著,由士卒升守备,晋都司,擢参将,授总兵,终提督。巨口铺的人不会忘记李臣典的座右铭:“不怕三十而死,只要死得有名。”
李臣典发迹时,因忙于战事,来不及考虑自己的终身大事,没有子嗣,朝廷为了抚恤战将,只好立李臣典的从子长禄成袭。
同治初年,发迹后的李臣典花巨资在老家大修宅邸,华堂高轩,美轮美奂。李臣典去世时,房屋尚未完工,房屋的墙体中有砖标明“同治四年六月十四日立”。
“文革”中,李臣典的坟墓被毁。上世纪八十年代,又遭遇一次盗墓。现在可见的是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新邵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昔日风光的陵墓,如今只剩黄土一堆,野草疯长。
(易立军,教师,隆回人,中国屈原学会会员,邵阳市作协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