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107个“扶贫车间” 107个脱贫支点
陈悄悄:大祥税务局的“铿锵玫瑰”
龙溪河重新变美变清
街头“红马甲” 共谱“文明曲”
注入金融活水 助力区域发展
社区​“和事佬” 巧解“千千结”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下一篇4 2019年12月3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107个“扶贫车间” 107个脱贫支点

邵阳日报记者 艾 哲 黄可乐 通讯员 罗建峰
谈到现在的生活,邓梅菊笑逐颜开。
武冈市湾头桥镇善星小区“扶贫车间”内,工人们正在生产音响设备。
 

11月27日下午,武冈市湾头桥镇易地扶贫安置区善星小区“扶贫车间”内,邓梅菊正在缠绕电子元件的线圈。她说:“自从搬进这个小区,政府在楼下的‘扶贫车间’给我找到了这个活。每天上班8个小时,每个月有1500元到1600元的收入,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

今年60岁的邓梅菊自小患小儿麻痹症,全家5口人,属建档立卡兜底户。2018年底,邓梅菊一家按政策在湾头桥镇易地扶贫安置区善星小区分到了125平方米的安置房。为切实解决邓梅菊一家的脱贫问题,当地政府在小区的善星“扶贫车间”为她安排了岗位,并为她老伴安排了小区保洁员的公益性岗位,两人每月总收入近3000元。“搭帮党的政策好,让我过上了做梦都想不到的生活!”邓梅菊感慨不已。

武冈市湾头桥镇的善星“扶贫车间”目前共有员工56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27人。而在武冈市,截至11月20日,像这样建在老百姓家门口的“扶贫车间”共有107个,直接为7000余名贫困群众解决就业问题。

据了解,通过“新型农村生产经营主体+因地制宜的特色产业+整合利用的各类资源+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将贫困人口嵌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构建起“巩固脱贫成果—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联动机制,实现持续高质量脱贫,是“扶贫车间”的真正要义所在。

在“扶贫车间”建设中,武冈市创造性地将党委政府的强大组织力与乡镇商会的强大凝聚力有机协同起来,将产业扶持政策与补齐农村创业短板契合起来,将易地搬迁扶贫与“扶贫车间”建设统一起来,将贫困人口就业与乡村产业振兴结合起来,将党建与扶贫巩固提升结合起来,形成了联点压责任、商会唱主角、政策助生根、调度保成效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2018年,武冈市制定了《关于加快就业扶贫车间建设促进农村贫困劳动力就业的实施方案》,计划到2019年底,全市建成“扶贫车间”150个,开发各类就业岗位9500个,吸纳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就业2000人。对按标准认定的“扶贫车间”,给予场地、物流、就业、创业、一次性建设、稳岗补贴、一次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补贴,并提供贷款担保、优惠利率等金融扶持。该市尤其注重发挥商会作用,打造“一乡一商会”,依托商会牵线搭桥、整合资源。目前该市已建成的107家“扶贫车间”,全部由商会会员直接建立或是由商会会员引进建立。在实施易地扶贫搬迁时,武冈市始终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这一核心理念,将安置小区的一楼建成厂房或商铺,极大地促进了易地搬迁贫困人口就近就业。

在推进“扶贫车间”建设的过程中,武冈市实行“四挂钩体制”,即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挂钩,与脱贫攻坚工作成效挂钩,与领导干部评价挂钩,与各级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评估挂钩。“四挂钩体制”既为“扶贫车间”建设注入了有效的压力,又注入了强大的动力。此外,武冈市所有乡镇(街道)商会全部成立了党支部,由乡镇(街道)统战委员担任商会党支部书记,架起了党委政府与民营企业家及社会各界人士之间广泛沟通的桥梁。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