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要闻
3上一版  下一版4
 
浪是海的赤子 海是浪的依托
委员工作室送课进“高墙”
绥宁县扫黑除恶不松劲
扶贫路上,艰辛与感动相随
石脚村的“美丽”蝶变
聚焦“四个服务”抓实整改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下一篇4 2019年10月31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唐永康:
浪是海的赤子 海是浪的依托
——“我与新中国共成长”系列报道之五
文图/邵阳日报记者 马娟 申兴刚 实习生 袁鹏
 

1958年,9岁的唐永康失去了父亲,自此与母亲、弟弟相依为命。从小就扛起家里重担的他,18岁时响应国家号召参军入伍,北上首都成为一名通信兵。

“当时我国内外环境复杂,作为通信兵,除了要练就超强的岗位本领,还要有对付特务的极高敏感性。”唐永康回忆道,“但我一点都不害怕,只想以一己之力报效国家。”

上世纪60年代中期,中央提出支援三线建设。地处湘西南的邵阳因地理位置较偏,被划入支援城市之列。1971年,唐永康转业分配时,毅然决然选择回到家乡。当时他被分配到全国闻名的国营七〇三厂。 “我们厂里生产发报机的电池,军工和民用产品都有生产。当时厂里电池的质量居全国前列。”

刚到厂里的时候,工厂设施十分简陋,许多工人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唐永康和大伙一起,利用工作之余自己动手修建房屋。下班之后,处处仍是一派热闹欢快的大生产景象。“当时厂里有不少高干子弟,都愿意放弃舒适的生活来这里搞建设,我更不能落后。”

后来,唐永康的工作岗位几经变动。他曾接待过多位外商来邵采购,也目睹了邵阳工业企业的发展变迁。一家人从筒子楼搬进了独立民房,生活环境越来越好。退休后,唐永康凭借良好的厨艺基础,开了一个小饭馆。

“我的祖国和我,像海和浪花一朵,浪是那海的赤子,海是那浪的依托……”唐永康说,在亲身经历了从建设新中国到奋进新时代、祖国由弱变强的历史进程后,真切感受到,正如歌曲《我和我的祖国》所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紧密相连。

如今,已到古稀之年的唐永康仍不服老。“我小的时候,看到上了50岁的人穿着长衫,佝偻着背,老态尽显。现在我身体很好,生活条件也好,身边的老人一个个都年轻时髦得很。”

近年关掉小饭馆后,唐永康经常去老年大学打打太极拳、参加各类活动,晚年生活丰富多彩。”他说,自己每年都能外出旅游,物资上应有尽有,“中国人是真的富起来了”。

(欢迎扫描二维码观看相关视频)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