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双清
3上一版  下一版4
 
崀山抒怀
我对天空和大地无能为力(外一首)
风露清愁
夫夷流韵
从书信到微信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2019年10月28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樟树垅茶座
从书信到微信

夏启平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在党的领导下,新中国的变化可以用“日新月异”来形容。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衣食住行,无一不在变好、变美,变得更方便、更快捷。在此简单地说一下从书信到微信的巨大变迁。

改革开放初期,我们的通讯方式主要是书信,偶尔打个长途电话,发封电报,不过电报最快也要两三天的时间。1982年,我于邵阳工业技术学校制造专业毕业后,被分配到邵阳内燃机水泵厂工作,恋人却在邵阳县城关镇直属粮站工作,那漫长的5年时间里就只能鸿雁传书。书信往来,一般一个来回就得三五天。不过也收获了两样东西,一是在文字中“深化”了彼此的了解,在书信的“等待”中增进了感情;二是收获了“历史资料”,书信存了一箱子,保存至今。

女儿很小的时候,我因工作需要经常出差,有时时间较长,女儿一两个月见不到我。我回家后,女儿“认生”不让我抱。为此,每每出差,我都要给女儿用图画“写”信。比如,坐火车就画个大火车,乘轮船就涂个大帆船,去四川就画个熊猫吃竹子,到杭州就描个美丽的西湖,并在信中央画上竹叶或三潭映月等,用这种方法沟通感情,免得孩子“忘”了自己。只是书信“走”得慢,有时人已经回家了,可信还在路上。

1987年10月,我被派到距市郊近50公里的某乡搞社教,到了乡里后给家里寄了信报平安,却因信在途中“迷了路”,家里迟迟未收到。后来,县社教办转来我爱人的信,信中说:“你下乡快两个月了,不知你在哪里?也不知是死是活……”下乡期间,由于交通不方便,去县里开会办事,不是骑自行车就是搭老乡的小拖拉机。那时候路况窄小又坡高弯多,车马很慢,书信很远。

上世纪80、90年代,行政单位工作的传达,主要靠信件和电话。当时,我省有18个地市,一般电话沟通工作,先向省市县电信局长途台挂号,长途台再通过各地县乡的电信局转接,方可通话。有时开全省会议,光电话通知就要几天时间,一个会议下来,负责发通知的同志嗓子都喊哑了。那时候,普通家庭安装电话还很稀少。

后来,国家对普通家庭安装电话实行开放政策,电话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由于安装及通话费用高,拥有电话的家庭并不多。另外,由于电话线路少,即便有条件安装电话的家庭,没有线路也枉然。上世纪90年代初,我家搭便车装上了电话,为把线路拽到我们楼里,找朋友托人才如愿以偿。当时,安装费用2700多元,是我们近一年的工资奖金收入。安装电话后,工作生活都方便了许多,也经常“接待”邻居来家打电话,或代接代转。感觉电话方便了生活,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不过,短短的十几年后,随着手机和网络的普及,我家座机电话也随之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0年前后,我用上了手机。最初,手机也只有移动电话和发短信的功能,那时,人们已经感觉方便了许多。近些年,随着手机功能的增加,“一部手机搞定一切”已不是神话,方便极了。逢年过节,通过微信发个祝福,天涯海角,天南海北,互致问候,加深了友情,沟通了亲情,开阔了视野,拉近了距离。

我表弟上世纪80年代初移民到新加坡,由于通讯不方便,当时一年都难得联系一次。电脑带来了“伊妹儿”(电子邮件),手机带来了微信,还有音频、视频通话,还是免费的,我和表弟经常通过视频聊天。真可谓天涯若比邻,真正感受到世界小了,人类逐步走向了“地球村”……

回望祖国发展的70年,我们走过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程,而我就是其中的亲历者、见证者。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更期待着正在强起来的祖国明天更美好!

(作者系邵阳县作协主席)

 
3上一篇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