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百家论坛
3上一版  下一版4
 
载得民情过洞庭
切莫以声大见长
乡村秋韵
蒙田谈读书
用信仰的力量引领新时代长征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9年8月2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品茗谈文
蒙田谈读书

路来森
 

蒙田,是十六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学识之渊博,充分体现在他的《蒙田随笔》一书中。三十六岁的蒙田,就选择了退休。退休后的蒙田在自己城堡角落的两座塔楼之中,挑了一座,作为自己的书房,另一座,则留给自己的妻子。他称自己的书房为“店铺后面的小房间”,他说:“对我来说,一个人在家里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空间,没有不需要看别人脸色的地方,没有可藏身之处,是很可怜的!”在这里,书房似乎象征了一份自由。后来,蒙田又称呼自己的书房为“后客厅”,他说:“应该给自己保留一个后客厅,由自己支配,建立起我们真正自由清净的隐居地。”由此,也引申出书房的重要意义:“(在那里)我们的心灵能屈能伸;它可以自我作伴;它可以进,可以退,可以收,可以放。”在蒙田看来,读书人,有一间书房,是必要的。

蒙田说:“不止一次,我拿起一部书,满以为是我还未曾阅读过的新版书,其实,几年以前已经仔细读过,还写满了注释和心得。”此段文字,道出了蒙田阅读时,随时在书上做“评注”的好习惯。寻常人读书,只是习惯于“勾勾画画”,或者记一点儿笔记,但仅仅如此,还是不够的。“勾勾画画”,难免水过地皮湿;记笔记虽好,可时间长了,也容易与所阅读的书本内容相脱离,因之,在书上随手写下“注释和心得”,就大有必要了。如此,既增强了对阅读内容的记忆,又因“旁征博引,深入思考”,拓展、深化了自己的阅读内容。

其实,在书上随手“写满了注释和心得”,在中国古代,读书人早已践行之,此之为“题记”或者“题跋”是也。今人,亦多有践行之者,例如黄裳、孙犁、谷林等人。中国人还喜欢将此类文字结集成书,如《山谷题跋》《东坡题跋》《快雨堂题跋》《文待诏题跋》等等;今人,如孙犁的《书衣文录》、谷林的《书边杂写》等。

蒙田说:“有些学问枯燥无味,艰深费解,大多数是迫于生计而勉为其难,这就让那些还在为尘世效力的人去做吧。至于我,只喜欢那些有趣易懂的作品,让我精神舒畅,不然,就是那些读了感到宽慰和劝导我如何处理生死大事的作品。”此一段文字,告诉我们:读书,要有所选择,选择最适合于自己“兴趣”的书;太难的书,不必硬读。有些书,专业性太强,那就让那些专业人士去读吧。寻常之人,阅读,最好是凭了自己的“兴趣”去读——最适合于自己的书,才是最好的书。蒙田又说:“读书是愉快的事,但是读得太多,最终会让我们失去最为重要的乐趣和健康,那就把书放下。”什么事情,都要有个“度”,读书,亦是如此。虽然你很喜欢读书,但也不要过分“沉溺”,以致于影响了自己的身体健康。

读过《蒙田随笔》的人都知道,该书引用了大量资料,这就难免有“文抄公”之嫌,同时,又涉及到“读与用”的关系问题。对此,蒙田有着自己明确的理解。他说:“有时,由于拙于辞令,有时由于思路不清,我无法表达适当意思时就援引了其他人的话,我对引证不以数计,而以质胜。”可以看出,蒙田的“引”,是为“表达”而“引”;然则,这里面,“以质胜”三个字,最是要紧,道出了蒙田对于“引用”的质量要求,只要引用材料质量好,多,亦不是不可。而关于“引用”,蒙田还有更得要领的一句话,他说:“我引用别人,是为了更好表达自己。”其意甚明,“为我所用”,才是“引”之“本”所在。

读书,要有所用。蒙田在一定程度上,就教给了我们:如何“用”好所读之书了。

 
3上一篇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