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治理,邵阳的母亲河不再污秽不堪,而是碧波荡漾;家庭燃料从“燃煤时代”迈入“天然气时代”;众多泥泞城市街道变成宽敞平坦的幸福大道,一座座桥梁联通三区便利市民;自来水供水管网从1978年的100千米增加至860千米,惠及周边的邵东县城及沿途四个建制镇和新邵县城部分地区……
40年来,市城区公用事业取得长足进步。而这,无不凝聚着几代公用事业人的智慧和汗水。在市公用事业局党委的带领下,系统全体干部职工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加快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公用事业服务质量,有效确保了市民“喝优质水,用放心气,走平坦路,过安全桥,护好一江碧水”。
生活污水治理守护一江碧水
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市城区没有生活污水处理厂,导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邵水和资江,让邵阳的母亲河水质持续恶化,地下水污染堪忧,给我市水环境敲响警钟。
为改善邵水和资江水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市公用事业局不断加大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力度,引进先进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动污水处理全覆盖进程。
2008年1月16日,我市第一座污水处理厂——洋溪桥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10万吨/日)竣工并试运行,对老城区的生活污水进行收集处理。这标志着我市污水处理系统从无到有,有效地改善了资江、邵水区域的水质。
为进一步扩宽纳污范围,市公用事业局又先后筹建红旗渠污水处理厂(4万吨/日)和江北污水处理厂(6万吨/日),使市区污水处理总规模达到20万吨/日。与此同时,市公用事业局大力推进截污管网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市区铺设的截污管网里程已超过130公里。
近年来,市公用事业局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开展城区生活污水截流治理。该局党委书记、局长李新启多次带领相关科室工作人员现场调研,制定工作方案,现场办公督促工程进度。2017年底,通过完成邵水西岸截污干管改造工程、三里桥泵站改造工程、资江北岸污水管网及梅子井、珑瑚排污口截污处理工程建设等,城区资江两岸生活污水和邵水拦河坝以下至邵水河口的生活污水已实现全收集处理。
作为牵头单位,市公用事业局全力督促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市区黑臭水体整治实现全覆盖。全市城区水体共检出3条轻度黑臭水体和2条重度黑臭水体,3条轻度黑臭水体枫江溪、邵水河和红旗河已于2017年全部完成治理工作,龙须沟、洋溪沟2条重度黑臭水体整治正由市城建投公司负责实施当中,目前洋溪沟黑臭水体整治工作已完成,龙须沟整治工作已完成90%,计划今年12月底前全部完成。
2015年4月28日,市公用事业局启动了邵阳市污泥集中处置中心项目建设。该项目主要服务于市区及周边县城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解决污泥的二次污染问题。经过处置后的污泥,将变为市政道路的路基土、园林绿化介质土、垃圾填埋场覆盖土、制砖用料等。令人振奋的是,该项目已于2018年10月试运行,我市实现了污水、污泥处理一体化目标。
2016年11月28日,市公用事业局起草的《邵阳市城镇排水与污水处理管理实施办法》由市政府颁布实施,为污水处理行业管理提供了法制保障。
新时代,全体公用事业人不会懈怠。按照邵阳市污染防治攻坚战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市公用事业局正全力加快推进桃花新城污水处理厂、湘中幼专污水处理厂、茶元头污水截流工程和龙须塘污水处理厂PPP新建工程等项目建设,力争到2020年底,城市建成区基本实现污水全收集、全处理。
绿色能源为市民带来品质生活
柴米油盐酱醋茶,柴被列在开门七件事首位,其重要性可想而知。改革开放40年来,家庭燃料不断升级变化,从过去烧柴火,到燃烧蜂窝煤,再到如今用上清洁安全的管道天然气,绿色能源让市民生活更美好。
1993年,随着邵东焦化厂焦炉余气利用工程投产试运行,我市成功将当时最先进的燃料——“煤气”送进市城区普通百姓家,让双清区居民和大祥区部分居民家中有了清洁能源。邵阳步入“煤气时代”。
2006年,通过建设江北虎形山液化天然气补充气源站,市区和新邵县城部分近5万户家庭用上了天然气。2011年,对双清区和大祥区樟树垅片区2.3万人工煤气用户成功进行了天然气置换,实现同城同气同价。2013年4月9日,我市正式接通来自上游的管输天然气,开启了邵阳城市能源的新历程。我市阔步迈进“天然气时代”。
如今的燃气主干管网总里程近600公里,实现向市区和新邵县城供气,天然气居民用户近15万户,非居民用户600余户,年供气量近5000万立方米。
在管道燃气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市瓶装燃气也保持着持续壮大、不断规范的势头。
1986年12月,我市第一家民营液化气供应站向社会供气。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市区已相继建立了江北气站(现液化气公司恒通气站)、佳利气站、双清气站(现腾昱液化气公司)。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瓶装液化气储配站3家,液化石油气销售网点56家,实现乡镇瓶装气全覆盖,市本级瓶装气用户达到6.5万户。
除为市民家用和企业供气外,我市还开始为汽车提供用气服务。2013年3月,虎形山汽车加气站正式运营,填补了我市汽车用气的空白。截至目前,市区已经建成并运营的汽车加气站有3座,为市区和新邵县城出租汽车提供加气服务,大大降低了出租车的运行成本,减少了烧油对大气的污染。
汗水凝成幸福路 责任筑就平安桥
上世纪80年代初,市区道路总长度32公里,总面积36.37万平方米,其中沥青表层路面18.59万平方米,水泥路面3万平方米,其余皆为泥结碎石路面、石地和土路路面,路面质量差,路窄弯多坡度大,不少地段无人行道。
担负着市区主次干道道路、排水等工程的新建及所建设施维护和管理工作的公用事业人,没有让这种状况持续下去。40年来,几代公用事业人用辛勤的汗水,让城市道路变宽变平变好变美,铺就一条条市民出行的“幸福之路”。
1984年,市公用事业局建成我市第一条水泥混凝土路——五一南路(黄家山路),开启了我市道路提质改造的新篇章。其后,又先后对西湖路、红旗路、东风路、东大路、宝庆路等城区主要道路进行提质改造。截至1995年,市城区主次干道基本完成水泥砼路面改造,城市整体出行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2007年至2014年期间,市公用事业局陆续完成五一北路、邵水西路、曹婆井路、红旗路、东风路等近20条道路的提质改造工程。东塔路的完工标志着我市一环线全线拉通,东大路的拓宽改造极大程度缓解了我市东大门的交通压力。
近年来,为配合我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工作,市公用事业局对所辖36条道路开展全面维护,确保了所辖城市排水设施完好率98%以上,人行道板、车行道完好率达到95%以上。
管护城市桥梁、确保桥梁安全也是公用事业人的一项重要工作。
改革开放初期,市公用事业局只负责维护邵水桥老桥(1965年修建的双曲拱桥)、沿江桥(1971年修建的双曲拱桥)、东风桥(1962年修建的石墩钢筋混凝土桥梁)。
为满足日益繁重的交通需要,我市陆续改造修建了多座桥梁。1993年,东风桥改造成为连续箱梁桥并更名为青龙桥;1995年修建了简支T梁的邵水桥新桥;1999年修建了系杆拱桥的西湖桥联通资江南北……市公用事业局负责维护的桥梁范围扩展到沿江桥、邵水桥、青龙桥、西湖桥、邵水东路红旗河桥、洛阳洞桥等六座桥梁。
近年来,市公用事业局防微杜渐,加强桥梁的日常巡查与维护,确保了各类桥梁的安全,畅通市民出行之路。2018年,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市公用事业局对西湖桥主桥14#及17#两道伸缩缝进行更换,11月18日正式开始半封闭施工,预计12月31日完工。
现在的邵阳城区,共有主次干道百余条,其中邵阳大道拉通吹响了主城区向东扩展的号角,东互通世纪大道是邵阳市东大门迎宾的一道靓丽风景线,邵水西路南段的拉通连接了体育新城与市区,蔡锷路和学院路提质改造让出行更便利……2018年7月25日,市政府决定将市城建投及市住建局所辖71条城市道路(含14座桥梁及地下通道)全部移交给市公用事业局市政工程总公司管理养护,目前正在移交当中。这意味着市公用事业局将负责起市区所有的城市道路主次干道、排水设施、城市桥梁及其附属市政设施的日常管理及维修养护。面对管理、维护压力陡增这一新挑战,全体公用事业人依然斗志昂扬,全力以赴为市民守护幸福路、平安桥。
汩汩自来水流入千家万户
水是生命之源,也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的命脉。40年来,市城区供水基础设施不断改善,能力不断提高,水质不断提升。
1978年初,市城区已建成工业街、洋溪桥、城西三个水厂,但日供水能力总计为14.5万立方米,仅能满足工业街、洋溪桥片区的生产用水和红旗路、东风路、人民广场、城北路、城南路(宝庆中路)等沿线居民的生活用水。
随着市城区面积和人口不断扩张,原有三个水厂的供水能力已无法满足城市用水需求。对此,上世纪80年代末,市公用事业局指导市自来水公司多次对工业街水厂和城西水厂进行扩建改造,并启动了桂花渡水厂建设。1991年,桂花渡水厂一期工程竣工投产,使城区日供水能力达到35万立方米,市民“吃水难”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此后,市公用事业局先后完成“西水东调”工程、桂花渡水厂扩建工程、工业街水厂提质改造工程、江北加压站建设工程、桃花加压站建设工程、经开区加压站建设工程等,实现了向邵东县、新邵县城、学院路、经开区等区域供水。
2016年,桂花渡水厂新取水泵房建成投产,破解了干旱季节资江水位下降导致取水难的瓶颈。
如今,市城区四个水厂的设计日供水能力已经达到51.5万立方米,供水管网也从1978年的100千米延伸至现在的860千米,供水用户由1978年的1万余户扩大至23万余户逾80万人。
加强监测管理确保水质。1983年,市公用事业局自来水公司成立中心化验室,检测一些水质常规项目。2000年,该公司陆续添置了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红外分光光度计等一批新设备,具备了生活饮用水、净水剂、污水等6类共计205项检测能力。2015年,再次新增流动注射分析仪、α-β放射仪等设备,每天监测全市32个管网点,3个水厂的源水、出厂水、沉淀水和管网水,有效确保全市人民的健康用水。
供水服务不断提升。为确保持续稳定供水,生产人员实行24小时三班制作业,无论寒暑与节假日均坚守生产岗位;维修人员随时待命,及时处置突发停水事故。2001年,建立营业大厅,受理用户申请用水等业务,实行“一个厅办事,一条龙服务”,并设立24小时供水服务热线。为方便用户缴纳水费,在市区建立水费代收网络,收费网点近100个。2018年更是开通微信缴费功能,实现足不出户就可以缴纳水费。
二次供水管理与节约用水工作逐步推进。市公用事业局从机构设置与完善法规两方面做好文章。1991年10月,邵阳市城市用水管理办公室成立。随后,市公用事业局起草了一系列法规并经市政府颁布实施,包括《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暂行办法》《邵阳市城市节约用水管理办法》和《邵阳市城市二次供水管理办法》等,为工作开展提供法制保障。根据规定,坚持每年对市区所有二次供水单位的供水设施进行三次检查,确保二次供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