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艺术
3上一版  下一版4
 
瞳孔的秘密
李炯峰书法入选国家艺术基金滚动资助项目
春(水彩)
生活一角(水彩)
江津古镇 (水彩)
顽石(油画)
江津古镇(水彩)
夏(水彩)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下一篇4 2018年3月24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瞳孔的秘密

云南艺术学院 欧阳溢
 

前不久去云南省博物馆看了关于古罗马历史的展览。展览通过对古罗马雕塑、生活用品、生活场景的展示与再现,让我对古罗马的辉煌与成就有了大概的认识。而在欣赏所展示的雕塑之时,我对人物雕塑的瞳孔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为什么有的人物雕塑的眼睛没有瞳孔,有的却有?

在随后的观察中,我发现每个时期都有无瞳孔与有瞳孔的,但有瞳孔的大多都在公元二三世纪。有无瞳孔也并没有明显的地位区分,但神的雕塑一般都没有瞳孔(或是眼睛部分缺失)。关于古罗马雕塑有无瞳孔的问题,有许多人在研究,并且给出了不同的说法与答案。

第一种为“掉色说”。有记者曾向中央美术学院原雕塑系主任、著名雕塑家隋建国请教,他笑言这是文艺爱好者们“想多了”。其实,很多古代雕塑都是有瞳孔的,是用颜料涂上去的。只不过因为褪色,今天的人已经看不到罢了。

大英博物馆的研究者们也为“掉色说”提供了充分的科学证据。该馆科学调查部的乔瓦尼·维尔博士,多年来一直持续对雕像色彩进行研究,研究方法是对雕像映射强光,然后用特殊的摄影机进行拍摄。维尔博士用大英博物馆所藏的特洛伊大理石像进行试验,发现当对准雕像的眼睛照射光线的时候,显示器反应感知到了蓝色的痕迹。“我们今天看到的特洛伊的眼睛是白色的,但其实两千年前,它是蓝色的。”这并不是一个特例,德国李比西雕塑美术馆也开发出了相关的仪器,也做了相关的实验测试。他们的实验证实,很多古代雕塑不仅拥有蓝色的瞳孔,而且肤色和衣服也上了颜色。

第二种为“对视说”。隋建国说,因为技艺的发展,雕塑雕刻的表现手法变得更加细腻。文艺复兴后的人物雕像的眼睛基本不再靠涂色和镶嵌表现,而是直接雕刻。雕刻的方法,就是令瞳孔位置下凹,使得光线投射的光影效果类似真实的瞳孔。

而在古罗马考古史上有条重要的时间线:从Hadrian开始,瞳孔开始出现。这个时期,很多人的面部雕塑在五官已经雕刻的基础上开始由古希腊或者古罗马特定时期的“目光飘忽不定或避开参观者的目光”而变成与参观者“对视”。另一个显著的改变是在这一时期的古罗马钱币上,统治者的侧面雕塑开始变为正面。一般使用侧面是害怕五官遭到磨损(比如鼻子比较突出,如果雕刻正面的话在钱币的流通过程中鼻子很容易缺失)。而古罗马的“背道而驰”表现了统治阶级认为审美的力量要大于实用主义,所以他们开始让正面大量出现。而正面的交锋必须妥善处理眼神的交流,所以雕刻瞳孔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处理眼神与审美之间的关系。

第三种为“美学说”。古罗马的文明是在学习古希腊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而古希腊人对人体美特别讲究,他们对人体的完美比例、优美的形态无比推崇,这点从雕像中可以体现出来。在古希腊人的眼中,最为完美的人物并不是拥有最会思考的大脑、姣好的面容,而是首先要具备血统优越、发育良好、比例匀称、身手矫捷的体格。

也是因为这样的审美倾向,裸体雕塑盛行,雕塑水平也极高。为了体现形体美,雕塑家雕塑在肌肉线条和立体感时会尽量简洁,所以繁杂的色彩、过于丰富的人物表情——包括瞳孔的塑造,实际上对于体现形体美的流畅没有太大帮助,而且还会有干扰作用,就干脆不雕。而没有瞳孔、缺少表情、通体素白的裸体雕塑,也天然具有一种肃穆的感觉,更符合雕塑对象神明的身份。

第四种为“智者说”。有一些雕塑是故意不雕眼珠,比如屋大维像的右脚边,艺术家就塑造了一个带有双翼而无眼珠的小天使丘比特形象。据说是用以暗示屋大维是一位仁爱之君,但爱本身又带有盲目性。而一些智者的雕像——比如阿基米德像,也是没有瞳孔的。有人相信是雕塑家有意为之,因为这象征着智者拥有向内的观照和超越尘俗的智慧。

 
下一篇4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