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特别报道
3上一版  下一版4
 
长胜村缘何成了教育“常胜村”?
版面导航     
3上一期  下一期4
新闻搜索: 旧版电子报  
2017年8月17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恢复高考40年,长胜村考上博士8人,硕士32人,大学生500多人,其中迈入清华、北大等重点高校的150余人
长胜村缘何成了教育“常胜村”?

本报记者 曾书雁 通讯员 曾晓风 赵超群
长胜村村级活动中心旁,文化墙上展示的“博硕代表风采”。
长胜村的文化教育长廊
长扶小学风景秀丽,学生们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做游戏。
 

冲,方言,山区的平地。

在长胜村村民的眼里,他们祖祖辈辈赖以生存的村庄,就坐落于观音山下的“七里长冲”。经过多年的封山育林,观音山及周边无名小山早已郁郁葱葱,村里蜘蛛网一般的道路也早已硬化。

邵东县水东江镇长胜村由原长扶村、大胜村和龙丰村合并而成,面积5.8平方公里,3475人,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典型的丘陵地貌,人均耕地不足3分,“七里长冲”是村民对该村地形地貌最形象的描述。

2017年8月15日上午,回到长胜村老家度假的申哲、周锋来到该村的长冲小学,与本村30多名学龄儿童互动交流,并为他们送去了40套书包、文具。他们选择这种最直接的方式,为长胜村新生代“才子”的基因传递输送着传统养分。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长胜村走出了500多名大学生,迈入清华、北大、复旦等40多所重点高校的150余人。他们当中有32名硕士生,8名博士生。

长胜村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村”。

30多年前, 一块银元映射的苦读影像

5年前,村里只有一条破烂不堪的毛马路;10年前,村里看不到几栋新房;30年前,村民们还远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申良方是长胜村早期走出的大学生之一,1984年考取长春白求恩医科大学,现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肿瘤科主任,一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我国肿瘤学科金字塔顶尖式人物。

33年前,申良方和他的家庭经历了一次两难选择。

申家原有8个孩子,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申良方的5个兄弟姐妹先后夭折。这让当时捉襟见肘、家境十分困难的申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煎熬与痛楚。看到母亲一次次承受撕心裂肺的失子之痛,年幼的申良方下定决心毕业后一定要从医。

然而,家中3个孩子同时就读,即使父母早出晚归,家里有限的收入也无法承担当时的学杂费。申良方即将启蒙,便遭遇家庭拮据带来的学费难题。当时恰逢村小要做新课桌需要木材,母亲佘右秀只得从老房子的阁楼上撬出一块楼板作为申良方的“学费”交给学校。

77岁的佘右秀老人依稀记得,申良方从小就十分好学。还未上学时,他就跟着哥哥进课堂旁听,回家后便“讨”哥哥的教材自学,竟也能跟上学习进度。

家境最困难的时候,申母经常要为一日三餐发愁。但是,对于子女的培养,她甘愿砸锅卖铁。申良方读到三年级,为供三姐弟上学,母亲实在无计可施之际拿出自己仅有的嫁妆——一块民国时期的银元变卖了。

谈及这一段往事,申母眼眶红了:“当时家里实在太困难了,但是我们村每个人平均只有3分耕地,不靠读书考出去没出路呀。”

申良方的求学之路并没有因为一块银元变得通畅平坦,因为家境过于贫寒,大姐在弟弟小学毕业时就选择了辍学,像很多人家的“长子”早早地回家帮父母挑起家庭重担。二哥也在小学毕业时选择了辍学务工,一家人全力以赴供申良方上学直至他考上大学。

申良方的经历在长扶、大胜和龙丰3个老村庄极富代表性,绝不是个例。长胜村当年有100多名学子通过十年寒窗苦读,顺利考上大学,成为令人艳羡的“时代骄子”。

20年前,“礼余堂”挑起一场“攀比风”

申宇也是从“七里长冲”走出的知名“才子”。本科就读于山东财经大学,2001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读研,2004年毕业后相继任职中国青年报社,南方人物周刊,编辑过《万象》杂志及系列图书,现任中大社工服务中心项目总监、广东省扬善公益事业促进会副秘书长。

事业有成的申宇一直心系家乡的教育事业,谈起当地重教笃学的传统深有感触。“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申家长辈把苏轼的名句作为家族的座右铭,申宇从小就深受这种思想的熏陶。

1977年全国恢复高考,申宇刚刚出生。后来听父亲讲述,父亲当年也参加了高考,语文成绩不错,但数学差不多交了白卷,最终抱憾落榜。父辈勤奋求学却没有斩获的遗憾从此烙在申宇的心上,成为印记,成为他十年寒窗苦读的动力。申宇考取北大研究生之后的一年,表弟周锋也考上了北京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这种代际影响和平辈之间的互促互进,最终演变成屋场之间、家族之间的攀比,且风气日盛。

申宇的老家院子叫“礼余堂”,外公家叫“明德堂”,相邻相望的有“积余堂”、“新仁堂”、“霖庶堂”等。“积余”二字出自《周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明德”二字出自《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些颇为讲究的屋场名,有力地佐证了长胜村各个老院子均不乏饱学之士,是他们将“耕读传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传统思想深深地嵌入家族和院落最抢眼的门牌匾额。

申宇说,长胜村几家老院落之间,早就“攀比风”盛行。当然,村民们彼此羡慕攀比的不是谁家的钱多、谁家的房子漂亮,而是谁家的孩子学习好,“有出息”考了好大学。

据考证,仅申宇家所在的“礼余堂”,常住人口只有100多人,恢复高考以来本科以上学历的就有35人,成为其他几个屋场争相“追赶”的对象。

感于家乡学子浓郁的求学氛围,申宇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乡贤重教,风化所及,我辈受益无穷,有义务将这种风尚传承下去!”

近年来,学子们争相走出“七里长冲”

“明德堂”、“礼余堂”等老院子背靠或面对的山岭叫观音山,风雨历程,观音山以她大气而淡定的气度,默默送走一批批负笈远方的学子。

除了湘雅名医申良方、北大才子申宇、IT精英周锋等,长胜村还走出了学术、经济、通讯等各行各业的业内精英乃至翘楚,怀揣一腔热血报效国家。

朱文亮,史学博士,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史系,现就职于暨南大学历史系,承担中国近代政治史专题、中国近代人物研究等课程的教学工作,兼任历史系教工党支部书记。

申理滔,理学博士,攻读博士期间在国际学术刊物就发表了5篇SCI,其中包括美国化学会志和德国应用化学两篇国际顶尖期刊的学术论文;荣获所长一等奖和中科院奖学金,并获Reaxys PhD Prize大陆提名奖。就职于天津凯莱英医药集团,负责多个仿制药的研发及美国申报工作。

曾晓燕,外国语言文学博士,任教于湖南大学,主持和参研国家级、省级、校级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主编参编国家级大学英语教材5部(本),发表国际国内期刊论文10余篇。

这里还走出了博硕兄弟申柏华、申清华。哥哥申柏华,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现任广东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广州煌牌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高工,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弟弟申清华,北京邮电大学硕士。

浩浩荡荡的才子队伍,不胜枚举的功成名就,编织成长胜村观音山上一顶硕大无朋的华丽光环!“博硕兄弟”、“北大双星”、“高工姐弟”、“一门五杰”……一桩桩光耀门庭的美谈盛事,让长胜村人津津乐道、引以为豪!

长胜村现象,一度引起新华社、凤凰网、中新网等众多媒体的关注和报道,“才子村”的美名不胫而走。

“民办教师”尹贵求在原长扶村小学任教15年,从他手里启蒙,38名学生考上了本科。他说,长胜村的孩子和家长天生不服输,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学习好,自己便不甘落后。1988年,尹贵求的儿子尹晓明参加高考,因为没有考上自己心仪的政法类大学一度自暴自弃,尹贵求果断卖掉在建的新房子,全力支持儿子继续考学。在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下,尹晓明经过一年复读,次年以邵东县文科状元的好成绩考取西南政法大学。

如今,“才子们”为家乡建设添砖瓦

长胜村村支书申国华介绍,这里居住的村民有申、曾、佘、王、周等10多个姓氏。据族谱记载,祖先大多是从中原迁居江西,元末明初,迁居邵东。先祖中,有朝中命官和征战的将军。1901年享誉三湘的杨塘书院就是曾氏先祖曾丙煕倡导首建。

长胜村民众有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自古以来就有崇文尚武的优良传统,到解放初期,村里仍有两个私塾学堂。按家规家训要求,哪个宗族后裔有学习成绩优异者,全族人都自觉捐钱捐物,鼎力资助学业,本姓本村的私墪先生也愿意对优秀学生减免学费以示鼓励。助学奖优的光荣传统,更是代代相传。

长胜村“才子们”受益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通过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外打拼多年早已事业有成的他们,没有忘记为建设家乡出一份力。

申哲于1990年考入邵阳医专(当时是卫校)学医,但从小受到长胜村“不甘人后”精神影响,他又通过自考获得了湖南省中医药大学的本科文凭。从医10年,申哲始终向往更加广阔的天地。2003年,他辗转来到贵州,通过成人教育掌握了建筑、工程方面的知识。凭借这股“闯”劲,申哲近年来在房地产、水利工程、国土整治和农业综合开发等领域均有斩获。

周锋从北大研究生毕业后,先后在微软、网易担任高管,如今他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怀着对家乡故土的深情,他每年都要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回长胜村度假“长住”。

周锋说,自己在学业上一路高歌,其实与父母的长期教养、悉心培育分不开,还有长胜村浓厚的文化氛围影响、同龄人之间相互“竞争”。“我们这一代人是共同成长起来的,只要家乡建设需要我们,我们都会义不容辞、同心协力。”他说。

“羔羊跪乳,乌鸦反哺”,申国华说,为了把长胜村建设得更加美丽宜人,村委会和刚刚从岗位上退休的老领导周奉明多次以村委的名义,向走出去的“才子”发出倡议,呼吁他们“常回家看看”。

像申哲、周锋这样从长胜村走出去的一批批“才子”也一直难舍家乡情怀、不忘回报桑梓。申国华介绍,通过“才子们”的争取、引进和捐助,长胜村已累计筹集资金620多万元。10年间修建水泥公路17公里,改造农村电网6公里,维修山塘、水库6座,村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乡村面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来到修葺一新的长冲小学,在两名教师的带领下,20多个孩子正在操场上欢快地进行体育锻炼。周锋在为孩子们描述村外的世界时,申哲将书包和文具递到了他们手中。从一双双发亮的眼睛中,我们仿佛看到了“才子村”明亮的未来。

 
 
 
   
   
   


地址:湖南省邵阳市城西樟树垅 邮编:422000
电话:0739-5322629 邮箱:shaoyangnews@126.com
版权所有:邵阳日报电子版 转载本站内容请注明出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