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这趟差突如其来,接到消息时,正在山西晋城出差,只知道是回家乡,但是去哪儿并不知道,很神秘的感觉。后来,联系人周老师发来一篇相关文章,顺手将链接转给了邵阳的高中同学,就此,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朋友圈——
世界如此大,又如此小。
我认识的,你也认识,她也认识。
你见过的,我没见过,她也没有。
4月29日,对我来说是个特别的日子。这一天,我们一行三人从北京前往邵阳北,路上遇到了很少遇到的高铁晚点,延误了一个多小时。
到达传说中的邵阳北站时,夕阳正要落山,在此下车的人并不多,因其冷静反显得美,群山环抱,绿意盎然,连广场上奔跑的黄狗尾巴都翘得特别有力。
比预计的时间虽然只晚了一个多小时,但是整个行程变得格外紧凑,吃饭的时候,散落在朋友圈里的朋友的朋友开始相认,半夜还开了个高效的座谈会。会上,得知连当地领导都不甚了解此行我们要去看的景点,心里才平静一些,路上一直觉得作为邵阳人,却对周老师笔下的家乡如此陌生。
考虑到我爬山无力,家乡人为我设计的路线是去大坻村看民间流传的郭公三郎、莲塘村观看刘铁松梅山师公巫术表演庆娘娘、迎光村的周方故居和养蛙基地、黄岩村的斋公坳和罗星亭。因为自己贪恋十重大界山的名头以及周老师无休止对于漫山遍野高山杜鹃的描述,强烈申请至少让我看一眼十重大界山,才稍微改动了下行程,让我随心所欲逛十重大界山。
十重大界在新邵县西部边陲的迎光乡之北,海拔超千米,有一大片鲜为人知的杜鹃花海。我们是从迎光乡的大坻村开始登山,此山应该是十重大界的高凤山,坡陡路滑。看惯了开发得极其完备的景区的我,对于这充满野趣的大山倒是觉得处处新鲜,鸟叫声此起彼伏,四面八方有如立体声环绕。
转了几个弯道后,我和大部队一起到了高凤山庵堂,听说这是一座历史久远的庵堂,在当地民间很有名气,庵堂背后高耸着巨大的九龙壁,还随意地摆放着一块据说清朝年间的石碑。如果没人介绍,我断然看不出这是一座小有名气的庵堂,像极了平常人家的住户。
至此,两路人马决定兵分两路。周老师一骑绝尘,头也不回地跟着柴刀开路的家乡人上山找寻杜鹃花海,我犹犹豫豫地探头张望了片刻,最终还是放弃了。
我因为没有爬上山,只能靠想像以及周老师的文图,听说十重大界的高山杜鹃主要分布在海拔1100米到1200米的山脊,尤其是海拔1200米的三县界碑处更是杜鹃花的王国,其中尤以新邵和隆回的界山山脊、郭公岩、犀牛寨上的杜鹃花最为密集。如果没有看到周老师的杜鹃花海,我还很有底气地劝大家周末来十重大界,不爬山也很美哦,看到图以后,我只能满怀遗憾地建议各位,如果要来,请一定爬上去,慢慢爬也要爬上去看这个季节属于我们家乡的最美的杜鹃花海。
有失必有得。
正是因为没有看到杜鹃花海,我反而有时间去看另一处景致——斋公坳施茶田亭。这座始建于乾隆五年(1740)的古茶亭坐落在黄岩村一组的后山之巅,双石拱,石碑上有清楚的修建记载。两边有麻石板路与茶亭相连,有“上通云贵,下通两广”之说的盐茶古道,茶亭下方还有两条抗日战壕遗址,各长千余米,与抗日主阵地峰岭村牛栏斋隔河相望,互成犄角之势。
现在由于交通条件的改善,已经很少有人再走这条路。即便如此,草深林密中依稀有小路蜿蜒往前,因其植被异常丰盛,走起来倒也是别致得很。家乡人告诉我,我们脚下走的就是保存完好的茶马古道,有一部分被掩埋在泥土里,只要刨开就是完好的古石板。林则徐的日记里也曾经记载过,当年去看望魏源时就是走的这条路。
也就走半个小时左右,就能看到古茶亭了,双石拱形成了洞中看洞的景色,看残存的两道石拱,以及地上的几个石槽,有点像当年的古驿站,石槽上插上竹竿,再撑一顶帘子就成了可休息可喝茶的地方。
岁月在这里凝固成深深浅浅的绿,除了我们一行人的声音,剩下就只有不知名的鸟啼声,以及清风徐来卷起的历史的低吼。绿意葱葱,人迹罕至的密林间仍能看到弯曲道路的形状,望住着这小径,一直走就能走回到历史的深处。
除此以外,迎光乡还有提出过“三化,四自,五子”教育口号的中国平民教育家周方的故居,以及傩文化等民俗。“五一”三天小长假,一天在路上,一天仍然在路上,还有一天依然在回京的路上。此行带给我的感触颇多,既有感动也有迷惑,感动的是迎光乡人自发的热情,迷惑的是为什么这样的美景会藏在深山久未识,甚至需要一位从家乡走出去又从北京走回来的人的带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