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商改住项目就是市场发展的畸形产品,不过时至今日,伴随着本轮调控政策的升级,这一产品或将成为历史。
继北京全面叫停商住产品后,上周五,上海和成都进一步出台政策,明确要求严禁把办公用地更改为居住用途,并对项目产品的开发、销售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限定。如此严格的限购政策,将给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商住房”还会有人买吗?
“商住房”长期处于“灰色地带”
按照1990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我国城镇土地使用权出让最高年限按用途确定:居住用地七十年;工业用地五十年;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用地五十年;商业、旅游、娱乐用地四十年;综合或者其他用地五十年。由此可以看出,法律界定十分清晰,法律意义上的“商住房”的土地使用性质并不存在。
然而,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由于常住人口居住需求巨大,2000年以来,一些以商业、酒店、办公为名立项的项目,通过分割产权,以“酒店式公寓”或者“公寓式酒店”为名,改变商业立项的使用属性,将“类住宅”作为卖点。
从需求层面来看,2010年以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出台严格的住宅限购政策,“商住房”由于不限购而变得更加抢手。特别是在房价一路上涨的大环境下,“商住房”也成为无购房资格家庭的过渡之选,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成为炒房者的“天堂”。
对于“商住房”的风险,决策部门早有提示。2007年,北京市住建委就曾针对“商住房”项目发出风险提示,强调这种销售方式不符合《商品房销售管理办法》中的相关规定,应谨慎投资。然而,出于利益驱动和迅速回款的需求,再加上有关部门审批和后续验收环节把关不严,大量开发商将商业、办公项目改为类住宅产品销售,相关风险被各方选择性忽视了。
北京为何对“商住房”痛下杀手
那么,北京为何会对“商住房”痛下杀手?
首先,“商住房”已占据北京新房市场的半壁江山。根据亚豪机构统计,北京“商住房”成交套数从2010年的19077套,上涨到2016年的67609套,涨幅为254%,成交均价从22959元/平方米,上涨到30069元/平方米。2016年,“商住房”成交量占北京新房总成交量的比重为58.7%。“商住房”市场规模和价格的一路狂飙,已严重影响到北京房地产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
其次,“商住房”已成为炒房者和投机客的天堂。在天量交易规模下,由于不受限购政策影响,“商住房”市场中的投资需求和炒房者比重大幅高于住宅市场。因此,过去近十年针对住宅市场的调控效果,都被庞大的“商住房”市场所冲抵或削弱了,也成为房地产调控被戏称为“空调”的原因之一。
最后,“商住房”大发展与北京疏解低端产业的方向不符。按照最新发布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0年)》(草案),至2030年北京市人口将控制在2300万以内。因此,疏解非首都功能和低端产业,将成为未来北京市城市发展的既定方向。“商住房”土地作为商业用地,本来是用于建设高端写字楼、商业中心来吸引高端产业,却被改造成为低端产业和外来群体相对集中的区域,这显然与北京产业转型升级的要求不符。
“商改住”项目将陆续退出市场
这一列政策将给北京“商改住”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还会有人买商住房么?中原地产首席分析师张大伟介绍,自3月26日,北京“商改住”限购令出台后,北京商办类项目市场迅速“冻结”,实际市场成交跌幅99.9%,市场接近零成交。
易居研究院智库中心研究总监严跃进表示,按照目前的政策力度,北京“商改住”项目将陆续退出市场。
此外,严跃进说,对于全国其他城市来说,即便地方不会收紧政策,近期“商改住”市场交易也不会太好,究其原因是“商改住”项目已经没有认购或投资的价值了。“商办类物业的二手流动性减弱,购房者在认购时将格外谨慎。”
(据中新网)